福田CBD(深圳 羅康林 攝)
由於疫情影響,今年過年前後在深圳待了兩個月,讓我有機會重新認識這個近在咫尺、似曾相識的城市。
從準備過關、到深圳酒店隔離、入住維景酒店和到公司大廈上班,我一直得到深圳分公司、辦公大廈和維景酒店同事們的關心,感受到了家的感覺。負責安排香港總部員工赴深圳工作具體事宜的深圳分公司同事陳綠蔭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瘦小單薄的她充滿幹勁。她把赴深工作同事們的每一細節都安排妥當,讓同事們從沉悶的隔離酒店順利轉入維景酒店,猶如沐浴在春風中。港中旅大廈有一位美麗又幹練的前臺女同事,她了解到我是臨時過來辦公的,便主動刷卡讓我進入。後來,還給我辦了刷臉自動識別。
第一次早上繁忙時段乘坐被稱為「死亡之線」的地鐵3號線到福田的經歷還歷歷在目。監察室同事趙向成帶我乘第一趟。他幫我提著一大袋藥品,提醒我在地鐵裡背囊要用手提著放在腳上方,少占空間。一到車站,等車的幾乎都是年輕人,步伐急速而有序,熟練地手機刷機入站,朝氣蓬勃的臉上洋溢著熱切渴望。火車到了,我和向成擠了進去,在人群縫隙裡站好,肩碰肩, 背靠背。
已經好多年沒入住深圳維景酒店了。一進門,先掃健康碼,再關注酒店公眾號,登記綠碼出現了,進入酒店。房間還是原來的一房一廳佈局,方正工整,約20平米大小。一進門左角有個開放式小廚房、小冰箱;右邊洗手間裡有拉線可以掛換洗的內衣服;洗澡間裡有防滑地板膠;臥房與廳之間用木條加磨砂玻璃做成隔板隔開,小廳放了一大一小兩張布藝沙發和茶几,對面是電視機,跟家裡感覺很相似;臥房裡配了書桌方便電腦辦公;衣櫃裡有熨斗和燙衣板,還有一個小保險櫃。窗外是繁雜的東門中路,關上窗, 裡面就成了安靜溫馨的私人小世界。自助早餐仍有納豆,還是以前的老味道。餐廳有位服務員叫王慶華,看見我拿過納豆後留心記住了。每天早上我進入餐廳,她就把一小碟納豆和一碗豆漿、一杯紅茶放到我餐桌上, 微笑著跟我打招呼,我也笑著跟她說「早啊!」好像見到了老朋友一樣。酒店為我們設立了洗衣房,配置了乾衣機,還做了晚餐套餐,方便同事們一個人進食。有天早晨出門時碰到了維景酒店的張總經理,他笑著跟我打招呼,準確說出我房間左右是哪位同事入住,太令人驚訝了。
圖1-3:市民中心公園就在樓宇前(深圳 依依 攝);春日裏公園裏走走(深圳 東東 攝);中國旅遊集團芒果網大廈(本刊 李偉 攝)
有次我路過荔枝公園就順帶進去走走。放眼園中,綠草如茵,花木扶疏,亭臺樓閣,花團錦簇,鳥語花香,像是一片綠色的海洋。墨綠色的荔枝樹散落在綠蔭叢中,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小石徑兩旁栽種著翠竹,隨風飄曳;湖邊垂柳,猶如江南少女婀娜多姿;榕樹的葉子茂密碧綠,像一把遮蔭的大傘,從高高的樹幹上垂下來,紮到地下;一株株年輕的松樹碧綠滴翠,亭亭向上;休息的市民或散步閒聊,或輕歌漫舞, 或習練太極。
從港中旅大廈極目遠眺,廣廈高樓盡收眼底。中國聯通大廈、時代金融中心、免稅大廈、深交所、太平金融大廈等流光溢彩, 美輪美奐。被鱗次櫛比的高樓拱衛的,是一座形如大鵬展翅的建築——深圳市民中心, 旁邊是被譽為舒適的「城市大客廳」的深圳市民廣場。
這段時間我分別在位於南山、福田的兩個辦公地點辦公,每日流連在這座新興城市中,深深感受到近年來深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國際化了。人的觀念轉變很重要,正是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成就了今天的深圳。40年前,深圳還只是一個小漁村,是「省尾國角」,僅有兩條小巷和一條200米長的小街。40年後,這座城市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道路里程超過6000 公里,100米以上摩天大樓近1000棟,實現100%城市化,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和創新力,成為快速崛起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