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6日,星旅遠洋首艘郵輪命名暨廈門首航慶典在廈門的郵輪母港盛大舉行。各界領導和嘉賓彙聚一堂,共同見證了鼓浪嶼號擲瓶禮的激動時刻。在喜慶的氛圍中,筆者找到了一些特別的關注點,值得拿出來與大家分享。
1、鼓浪嶼號的傳奇歷史
1995年,恰逢邁爾船廠200周年紀念日之際,常務董事伯納德·邁爾(Bernard Meyer)與來賓共同見證了這艘郵輪的建成,並冠名為「奧麗埃納號」(Oriana),這就是鼓浪嶼號曾經用過的名字,像一位英國的淑女。1995年4 月2日,69153總噸的「奧麗埃納號」移交給P&O公主郵輪公司,並於4天后在南安普敦獲得了由伊莉莎白女王二世親自命名的殊榮。4月9日,「奧麗埃納號」處女航從南安普敦出發,開啟了她加那利群島14天的航程。而今,她已經變換為另一個美麗的名字「鼓浪嶼」號,開啟了其新的生命。如今在船上,還可以看到曾經出自名門望族而留下來的一些痕跡。位於八層的圖書館中,古香古色的傢俱來自女王舅舅的捐贈,呈現出英國貴族的厚重感。200平米的Tiffany酒吧,99個座位,坐落在Tiffany藍綠色玻璃天花板下,既是咖啡廳也是酒吧,呈現出高貴的氣質。
演出場面(本刊)
2、國企能夠搞郵輪
鼓浪嶼號9月20日抵達廈門,之前直接從南安普頓港一直開到中國,並沒有進船塢裝修。畢竟1995年的船舶,雖然2006年進行過1200萬英鎊的重裝,但也很難讓人對其報有多大期望。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整個郵輪呈現給大家的感受是:煥然一新。一體化的衛生間乾淨整潔,房間內的傢俱佈局良好,床上的被褥十分舒適, 完全沒有陳舊酒店那種感受。星海劇場的凳子呈現出亮麗的紅,配上有星星點綴的地毯,具有十足的時尚感。演藝廳、酒吧、酒廊都呈現出現代時尚的氣息。這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星旅遠洋郵輪是怎麼做到的?
原來,從8月15日接船到9月24日整裝待發,星旅遠洋郵輪做了一件大膽而又具有開創性的工作:在航裝修。可以想像,這需要非常好的策劃、專業隊伍以及背後的供應鏈匹配,而且還可能影響船上的客人體驗,存在著不小的風險。與風險相伴的是看得見的收益,為星旅遠洋創造了20天的營運收入。假設按照保守計算,郵輪裝載1500 人,每人每晚100美元,20天的收入就是300萬美元。由這樣的案例可以看到,我國央企在郵輪運營領域的主動作為。按部就班本無可厚非,但通過積極的謀劃、流程的優化,就可能給公司帶來不一樣的收益。這背後,凝聚了星旅遠洋郵輪從領導到員工的心血。
冰舞(郵輪公司提供)
為了迎合中國市場的需求,在這艘本來適合成人旅遊出行的郵輪上改裝出兒童活動的空間,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可以找到自己的專屬區域,進而為中國的家庭親子遊提供服務。而且,船上的博彩空間也將改裝成其他功能,從而更加契合新時代中國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郵輪上的主題表演之前,播放了一段鼓浪嶼號從歐洲來到中國的一段視頻。十分神奇的是,兩個小時前的命名儀式及首航慶典的相關視頻已經納入到其中,編輯、文字以及解說都十分完整,充分體現了國企的高效。
曾經聽到過一個論斷,只有民營企業才能搞郵輪。這次的體驗,其實可以打消人們對於國企搞郵輪的誤區。國企有更宏大的目標,擔當更大的國家戰略任務,擔當普通的公司財務指標中難以反映的社會責任。如果總是以西方的視角看待中國的國企,國企總有數不清的問題。只有丟掉看待國企的有色眼鏡,跳出西方傳統思維的窠臼,才能看到國企背後隱含的非凡價值,進而對國企發展郵輪的前景有信心。
3、《絲路傳奇》所體現的文化融合
郵輪上的主題表演往往是不可錯過的節日,每艘船都會花鉅資打造獨具特色的綜合演藝。鼓浪嶼號的主題表演為《絲路傳奇》,帶給大家一場中西合璧的非凡體驗。雖然是中國的郵輪,但是表演的演員主要是外國人。演出一開始,外國演員在古船上身穿斗笠蓑衣,高唱rock you, 給人一種新奇的感受。舞臺設置比較簡單,舞臺的中央可以旋轉,由此可以變化出一些特別的表演設計。演員穿帶有補丁的衣服,外國美女也可以長袖善舞,外國美女穿旗袍載歌載舞,這都是這台演藝給大家呈現的混搭風格。其中的中國元素包括:女主唱穿著青花瓷風格的服裝與男主唱合唱膾炙人口的《青花瓷》,古典韻味全然呈現。《神話》以更快的節奏、以外國人的口唱出來,也是非常有新鮮感。最後一曲《最炫民族風》,呈現出一幅中外演員歡歌的場面,營造了非常美好的氣氛。整個演藝過程中,男女兩位主演帶大家經歷了東南亞、印度、波斯、埃及、意大利等,各國傳統服飾與表演都得到了展現,是一場非常引人入勝的表演。需要特別關注的是,舞臺的前半部分有一塊特地從美國定制的旱冰地板,成就了如此狹小空間的冰舞表演。兩位演員以專業的水準,用翻空、旋轉、單手舉等高難度動作以及優美的舞姿,給人們帶來了看電視花樣滑冰所難以體會到的美感。這是一個巨大的創新,冰舞不用現在冰上,為冰舞在更多元的場合表演提供了可能。
星海劇院(郵輪公司提供)
這個演藝表演,給筆者一個新的認識。船上一共700 名船員,其中中國船員只有200多人,更多的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外國人。什麼是中式郵輪?什麼是本土郵輪?中國的船上就一定要表演中國的節目和舞蹈嗎?中國元素到底要體現到什麼程度才算中式郵輪?「一帶一路」倡議以及企業的踐行本來就是一個文化融合的旅程。如果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有更深刻的認識,就不再糾結中式郵輪是不是要有「中國特色」,中國國企郵輪上到底有多少中國船員。中式郵輪應該創造文化交流的平臺,在船上能夠體驗和感受到各種文化的交融,相互之間只有合作和協同,多個文化並行不悖,共同為船上的客人帶去難忘的經歷。做好了這樣的事情,到底是不是中國特色,到底有多少中國元素,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換句話說,「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有更高層級的敘事,本土郵輪需要踐行的是國際化以及「和而不同」,而不是以中華文化的再次流行為使命。
( 謝燮,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經濟政策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區域經濟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