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引導與「重」探索的研學旅行
文:廣東 湯寧滔 圖:深圳 邱家麗提供


學生們體驗德天跨國瀑布的壯觀氣勢

學習和樂趣一直被認為是相對立的,因此「教育」與「旅遊」似乎不是那麼匹配,但是無法否認的是所有的旅遊實際上都是學習的一個過程,不管是計劃的還是偶然的。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曾形成過以「遊歷」的方式進行學習的風氣,便是眾所周知的孔子先生帶著學生們周遊列國的佳話,在《史記·春申君列傳》中,「遊學博聞」將這種學習方式分成了兩種不同的類型:一種是為了增長見識的遊歷,另外一種則是達官貴人為求名而組織的宴會之遊。

17、18世紀,在旅遊業誕生地英國出現了貴族化的「大陸遊學」(The Grand Tour),是英國貴族子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視為是文化旅遊教育的開端。當時的「大陸遊學」在經濟上促進了英國與歐洲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文化上則通過加強英國與歐洲大陸的文化交流推動了英國文化和教育的發展,在英國歷史上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世紀40年代,日本將「修學旅遊」正式納入學校教育體系,是由老師帶領兒童與學生進行集體旅行,為日本的青少年兒童提供一個相對寬廣的社會環境和更加多元化的社會文化環境。

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外,無論是2000年前中國古代著名的孔子帶著徒弟周遊列國的佳話,還是17、18世紀在英國貴族學子之間流行的「大陸遊學」,甚或是20世紀被日本納入教學體系的「修學旅遊」,旅遊的教育功能一直沒有被忽視,尤其在上層社會和教育界中被認可,曾經一度是學習方式中的「奢侈品」。近代旅遊教育經歷了從發達國家走向發展中國家,從貴族走向平民,從知識分子走向普通大眾的歷程,見證著旅遊教育從上層社會逐漸普及到普通市民到一個過程。

2016年年底,國家教育部等11個部門關於推薦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發佈了教基一[2016]8號文,對中小

學生的研學旅行進行了定義,研學旅行(study travel):「以中小學生為主題對象,以集體旅行生活為載體,以提升學生素質為教學目的,依託旅遊吸引物等社會資源,進行體驗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教育旅遊活動。」指出研學旅行有利於促進學術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提升素質教育,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旅遊需求,養成文明的旅遊意識和旅遊習慣,並倡導各地政府積極推進研學旅行相關事宜。國家的政策肯定了研學旅行對中小學生的實踐意義, 是促進學習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激發學生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是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是將書本知識與生活經驗進行深度結合的旅遊教育活動。

中國社科院多部門聯合發佈的《旅遊綠皮書2018- 2019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展望》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指出,研學旅行潛在的消費者超過2億,潛在的整體市場規模超過千億元人民幣,研學旅行政策帶來龐大市場剛需吸引著傳統旅遊產業集團和教育產業集團。對於旅遊行業而言,研學旅行政策帶來的中小學生旅遊的體量是機遇,但與此同時具有「教育功能」的體驗式旅遊課程便是挑戰,對於教育行業而言,對旅遊活動實踐經驗的缺乏造成落地執行的困難。因此報告中進一步指出,旅遊產業和教育產業可以形成跨界融合機制,促進研學旅行的發展;加強相關人員的培訓,需要進行背景審查和正規考核才能上崗;最後要不斷地完善研學旅行產品,在實際運營中不斷提升產品的專業性。

旅遊的體驗性讓傳統的教育變得鮮活,讓旅遊者在具體的體驗和活動中提升對事物的認知。教育也提升了旅遊的價值,在旅行中加入學習是因為旅遊者重視並享受學習的過程,在旅行中學習是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一開始,西方發達國家的旅遊教育/旅遊學習是為了滿足旅遊者對國外生活方式的好奇之心,逐漸發展成為歐美國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時至今日,旅遊教育發展也趨向於多元化:留學項目、交換生項目、出國學習英語項目、成人教育的培訓旅遊項目、也包括國內現在很火熱的研學旅行項目等。

現代的旅遊教育是有教學計劃和教學目的的旅遊學習方式,在旅遊前、旅遊中和旅遊後都需進行規劃與設計。通過旅遊教育的學習方式可以學到一般的技能(溝通、組織、解決問題能力等)、專業的技術(高爾夫、航海、攝影等)、並且在旅行的過程中通過接觸不同的文化和社會進行自我的認知,提升自我意識、社會意識和文化意識,有助於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與人格。

旅行中「體驗式」的學習方式對於青少年兒童而言是具有顯著好處的,在旅行中獲得知識、學會欣賞歷史與文化、通過感官、主動和實際行動進行探索性學習,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等,讓青少年兒童在旅行中獲得受教育的機會是組織青少年旅行供應商的重要課題。

研學旅行並非一般的旅遊活動組織,需要根據研學目的、研學旅行的參與者、研學目的地等因素的基礎上, 開發專業研學課程,國家教育部也重點強調了研學課程是研學旅行中的必要條件。目前為止,研學旅行市場還欠規範,行業內部尚未形成健全的行業標準。報告中指出,研學旅行課程需將理論結合實踐,在研學旅行課程需是有明確的課程目標與課程要求、課程內容、實施方案、學習評價與課程反饋等規範性方案。

研學旅行產品應是「善」引導與「重」探索的旅遊教育課程。「善」引導指的是研學課程理念的正念性,研學課程內容的專業性與研學導師的引導技能的專業性,提供真正高品質的研學旅行產品;「重」探索指的是在研學過程中應該注重青少年兒童的參與方式、參與程度與參與後的自省和反思,能在旅遊研學過程中獲得真正的知識性和精神性的成長。

研學旅行是旅遊與教育結合,是有「情懷」的旅遊產品,致力於為青少年兒童提供快樂之旅、學習之旅和生命之旅。引領與啟迪青少年兒童的自我認知,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並與他們一起探索、創造屬於他們自己的未來。

( 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管理博士, 現供職於韶關學院旅遊與地理學院)

小貼士

研學旅行發展進程

1、追根溯源:從「遊學」到「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2、修學旅行的先河:20世紀30年代,教育家陶行知組織新安小學的「新安旅行團」作長途修學旅行,以實踐「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新教育理論,開創了我國修學旅行的先河。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不同社會發展時期對教育有不同的要求,很多學校組織了各種帶有研學性質的活動。

4、改革開放後,大量來自日韓、東南亞和歐美國家的「修學旅遊團」來華修學旅遊。當時不少旅行社紛紛成立「修學旅遊」接待部門,推出修學旅行線路產品。

5、20世紀90年代開始,家長、學生們對國內修學旅行、出國遊學的需求日盛,一些旅行社因應需要推出修學旅行團。

6、2013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民旅遊休閒綱要(2013—2020年)》,倡導「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研學旅行開始走向規範。

7、2014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積極開展研學旅行」,明確「加強對研學旅行的管理」。

8、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促進旅遊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再次提出要「支持研學旅行發展」。

9、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把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划。

10、2017年9月,教育部出臺《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包括研學旅行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為必修課程。

欢迎赐稿,来信请至ctsmagaz@ctg.cn
歡迎關注《中旅》月刊微信公眾號
歡迎關注《中旅》月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