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讓學校和家長放心的研學旅行
文:本刊 圖:李瑋提供


研學旅遊的主題是《河西驛道·飛天尋夢》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育離不開生活, 學校離不開社會,達到「知行合一」才是教育應倡導的理念。最近幾年,融合教育與社會的研學旅行愈來愈吸引人們的眼球,各種長途短途的研學營主題各異,各行其道。為了更好地了解研學旅行的發展,本刊專門採訪了集團旅行服務事業群研學中心產品主任李瑋。

以下為採訪內容。

月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研學源于遊學,發展到今天已漸入佳境。請先談談研學旅行的發展現狀和特點,好嗎?

李瑋:研學旅行雖然不是新鮮的旅行方式,但在2013年前,無論是國內研學還是出境修學,市場都不規範,也不成規模。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民旅遊休閒綱要(2013—2020年)》,正式倡導「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此後又有系列政策出臺,研學旅行才開始受到教育界、旅遊界和學生家長們的普遍關注。真正實現市場聯動的是2016年,當年的12月,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要求各地將研學旅行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展。在此形勢下,中國的研學旅行市場逐漸呈現蓬勃發展態勢,無論是教育機構還是作為組織者的校方,數量都是逐年遞增。

研學旅行發展到今天,也呈現了諸多的特點,比如:課程設置方面重視研究性、實踐性;課程內容方面偏重文化性、科技性;而課程組織方面突出互動性、參與性的特點。

月刊:旅行服務事業群創新業務部研學中心是什麼時候成立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李瑋:研學旅行的市場還是很大的。根據國家教育統計公報,到2018年我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在校生2.76億人,比上年增長2.00%。其中,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1.50億人,高中階段在校學生3934.67萬人。也就是說,全國適合參加研學旅行的潛在學生人數超過1億人。這是非常大的壹個數字,也是非常大的壹個產業。


騎駱駝走河西驛道;在酒泉東風航太城舉行具有特殊意義的入團儀;我們收到這樣的感謝紙條

研學旅行的主体雖是教育机构,但很多時候會委托給旅行社操作。當然,經過有關機構認證、口碑好、業務專業的旅行社,才會成為學校的合作首選夥伴,確保研學旅遊的安全、有效、有序開展。以前,我們沒有專門的部門做研學旅遊,今年,我們為此專門成立了創新業務部研學中心,主要服務學校及教育機構,提供研學旅行服務;同時,進行研學課程的研發及編寫。

月刊:在你們運作的研學旅行中,感覺需要克服的主要障礙是什麼?能和我們分享您記憶中最難忘的一次研學旅行嗎?

李瑋:研學旅行的靈魂是研學課程,一套優秀的研學課程可以讓研學旅行的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學生的一生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就拿最近的一次研學旅行實踐來說吧,在習近平主席前往河西走廊考察剛剛結束後的幾天內,由我中心承辦的朝陽區某重點學校的高三年級社會實踐團隊也跟隨著習主席的腳步來到了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甘肅省。此次研學旅遊的主題是《河西驛道·飛天尋夢》。同學們由蘭州出發,一路沿著祁連山向西,經過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最後抵達文化重鎮——敦煌,全程10 天,可謂精彩至極!

同學們此次研學旅行由甘肅省博物館的《絲綢之路文化展》開始,在省博動手拼插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在武威雷台齊聲朗誦《涼州詞》、在張掖丹霞山考察國內最壯觀的陸地丹霞地質地貌、在酒泉東風航太城舉行具有特殊意義的入團儀式、在嘉峪關關城感受「無故人」的淒涼與蒼茫、在玉門關親歷塞外風情、在雅丹地質公園領略大自然的神秘與壯闊、在世界藝術之巔——敦煌感受中國藝術的「盛大、輝煌」。就像前面說的,一次精彩的研學旅行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此次旅行即將分別之時,我們收到了這樣一個感謝的紙條(見下圖),說真的,能夠對學生有這樣的影響,我們也很開心。

月刊:隨著政策愈來愈規範,研學的種類也愈來愈多。在您看來,到底什麼樣的研學旅行最受歡迎?

李瑋:2017年,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確研學旅行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方式之一,納入課程學分體系,這無疑會促進研學旅行的發展。

作為中小學課外實踐活動的一種形式,研學旅行是研究性學習,所以擁有精品的課程、周密的安排、優質的導師等諸多方面的結合才能成就一次好的、高品質的研學旅行。最受歡迎的研學旅行應該是具有研究性的、具有探索性的、具有互動性的,同時還要兼顧「學」與「玩」相結合。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做到學生有收穫,能夠獲得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而且還要做到讓學校和家長都放心,安全質優。

欢迎赐稿,来信请至ctsmagaz@ctg.cn
歡迎關注《中旅》月刊微信公眾號
歡迎關注《中旅》月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