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坡頭,行走的課堂
文/圖:中衛 吳占軍


p26.jpg
學生們參觀沙漠博物館

在課堂,書本是孩子的世界,走出去, 世界是孩子的書本。

無論古今中外, 歷來十分重視「遊學」。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開啟「遊學」之旅。「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成為世人「遊學」的理想和追求。

研有所思,學有所獲,旅有所感,行有所成。研學旅行不是一般性的旅遊活動,要有「研」有「學」,有「遊」有「樂」, 「研學」和「旅行」各半,以學習共同體的方式開展集體性學習活動,在社會和大自然的課堂中學習、體驗,目標定位更綜合開放。

「今年3月底,來自吳忠的120位學生到沙坡頭景區來參與『沿黃探知』研學遊項目;4月,甘肅一家旅行社組織了30多人來景區,也是研學遊;5月,來自中衛本地的研學遊團隊多了起來,中衛六小、中衛十一小、中衛三中等多家學校都先後組織了研學遊團隊,多則千人左右,少則幾十人。」沙坡頭景區研學負責人說「從今年過完春節, 就陸續有團隊進入,既有本地的,也有周邊的。」

研學旅行的「火」源於利好的政策, 2016年底,國家11部委聯合出臺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景區結合儒家文化精髓和國學精粹,著力打造中國研學旅遊示範區,發揮弘揚傳統文化、推動素質教育的主力軍作用。

p26-1.jpg
學生們體驗麥草方格的製作

自《意見》發佈以來,教育機構和學校紛紛行動起來,把課堂」「搬」到校外,全國研學遊的活動如燎原的火種遍地開花,如火如荼地推進開來。

研學旅行的「火」也源於親子旅行理念的改變。

當下,多數家長對於親子旅行的基本認知和主要訴求,具有教育意義的旅行產品逐漸成為親子家庭旅遊消費的「剛需」。大多數的父母認為親子旅行的目的不再是為了單純看風景,放鬆身心,而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同時在旅行途中獲取知識,增長見識,培養自信、獨立的性格。在新的旅行理念的衝擊下,沙坡頭景區的研學遊產品也日益成熟,家長們對於產品的研學元素要求更多,對教育意義要求也更高。

在沙坡頭景區的研學旅行手冊裡,系統研發了以《爸爸去哪兒》為主題的《研黃探知》《黃河與沙漠的對話》和《向沙漠進軍》三大研學產品,同時結合學校課程和景區文化特色推出《科普課:參觀沙漠博物館》《歷史課:黃河上的活化石》《手工課:石頭上的密碼》《美術課:彩沙繪山水》和《環保課:向沙漠進軍》五大研學課程,以學生現場參觀、實踐、探究及創新等形式為主,組織學生走近自然,與黃河、沙漠、高山及綠洲親密接觸,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索、求知,提升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最終達到研學旅行的真正意義。

與傳統夏令營不同的是,到沙坡頭的研學營則在過去的基礎上穿插了研學的內容, 且研學的內容占到了6 0%份額,其目標就是走出去,通過寓教於樂,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體驗快樂,收穫知識。孩子們帶著任務出發,每天都要完成研學手冊上制訂的功課。通過獨立的旅行生活,讓孩子們去探索、去思考,學會和自然和諧相處;學會自理、承擔責任;學會溝通協作和包容,真正做到在旅行中邊遊邊學。

( 作者現供職于沙坡頭景區)

欢迎赐稿,来信请至ctsmagaz@ctg.cn
歡迎關注《中旅》月刊微信公眾號
歡迎關注《中旅》月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