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成了村民的貼心人
2018年7月30日,懷揣著一個樸素的想法,「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做一件能為國家盡微博之力的事情」,王瑋踏上了回俄村這方美麗的紅土地,開始了她為期兩年的駐村生涯。如今,一年一個多月過去了,她這個駐村第一書記成了村民的貼心人,她「用真心扶真貧、用實幹解真困」的實際行動,贏得了村民們的一致好評。
以下為本刊微訪的主要內容。
月刊:剛到駐村地,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有什麼感受?
王瑋:回俄村位於雲南省普洱市孟連縣景信鄉,全村共轄15個村民小組777戶2886人, 共有建檔立卡戶218戶668人,已脫貧202戶627 人,未脫貧16戶41人,貧困發生率為1.42%。剛來頭兩天,看到位於村委會後面的傣族寨子,家家都是二層帶院小樓,覺得這邊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貧困。一周後走進其他拉祜族和佤族的寨子才發現,有的百姓窮到家中無米下鍋的地步。後來瞭解到安居房是國家出錢蓋的, 所以從外觀看都很漂亮,但推開門,卻是家徒四壁。看到這種情況,心中真是五味雜陳,我在心裡暗下決心,既然來了,就要真心實意的幹好自己的工作,幫這些農戶一起脫貧。
月刊:每週至少走訪4個貧困戶,掌握第一手資料,幫他們解危紓困。在這個過程中,扶貧的關鍵是什麼?
王瑋:「駐村」工作首要的體會就是「駐」,通過「駐」才能靜下心來,深入了解村情、民情,才能有的放矢,精准定位,儘快實現脫貧。通過實地走訪、調查了解村裡農牧業發展,主動去村民家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態和生產生活困難,在村民中宣傳相關惠民政策、法律法規,爭取他們的信任、理解。少數民族群眾淳樸善良,關心你就像關心親人,讓我倍感親切溫暖,也讓我很快地融入其中。
通過每天的入戶走訪,我覺得扶貧的關鍵就是要先扶智,這裡沿襲傳統,對新鮮的事物有一些抵觸的情緒,拉祜族女孩14、15歲就當媽媽。拉祜族佤族傣族都存在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他們根本沒意識到自己的貧困,對現在的生活很滿足。我覺得,一定要讓適齡兒童多讀書,只有多讀書才能看到更廣闊的天地,才能從內心去轉變觀念,從而帶動父母去積極爭取好的生活。
月刊:作為回俄村第一書記,能夠為老百姓辦成一件實事、好事就是最快樂的事。怎樣走到百姓的心裡,可以跟我們分享其中的故事嗎?
王瑋:我們每一個扶貧幹部尤其是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們都需要在村裡直接掛一個小組,另外還要直接一對一的掛4-5戶建檔立卡農戶和8-10戶非建檔立卡農戶。我掛的回俄二組嚴培和家是拉祜族的建檔立卡戶,是全縣四戶因學致貧的家庭之一。家中三口人,由於其本人得過腦梗無法做重活,其兒子品學兼優, 尚在求學期,因此學費的壓力使得一家人難以承擔。看到他家吃得很素,我經常帶著雞蛋或者活雞給他們老兩口補身子,還拿出1000元給孩子交課外書費及生活費。回俄二組的非建檔紮丕家,一家四口,女兒是聽力殘疾,真正能幹農活的只有戶主紮丕一人,家裡經濟十分拮据。在一次走訪中我發現他家沒有洗澡室,就自掏腰包1000元,幫他家蓋起了洗澡室,讓一家人乾乾淨淨過新年。佤族班艾組岩算和依亂兩家過完年想出去打工貼補家用,得知他們沒有路費,我就拿出4000元錢分別借給他們。我明白,靠地裡的莊稼根本解決不了基本生活問題,只有走出去才能養家糊口。
王瑋母親給村民義診 集團捐贈物品現場
通過這樣的一件件小事,各族農戶開始真正認識我接受我信任我。每天的駐村日子裡, 我和我的組員們一起串門入戶、與老百姓嘮家常,時間就這樣一天天過著,見證著回俄村各個小組的發展變化。回俄村村民安居換新裝, 實施道路硬化,建設活動場所,實現文體設備全覆蓋,豐富村民業餘活動。甘蔗、茶葉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新興產業堅果、牛油果種植, 肉牛養殖逐漸形成產業鏈,群眾爭先出售甘蔗頭等青飼料,變廢為寶,年底享受分紅等等, 回俄村人正在大步甩開貧困。
月刊:聽說您帶著老母親一起駐村,老母親也用她的醫術幫助村民。老人家對你的扶貧工作怎麼看?
王瑋:我母親堅決支持我的決定,作為退休醫生,她想身體力行地為村民的健康做點貢獻。她到這裡以後,看到扶貧工作隊員走寨入戶早出晚歸,打著手電筒行走在泥濘的山路上,甚至顧不上吃飯,和村民促膝談心,事無巨細,不厭其煩。他們顧不上自己的家庭和孩子,義無反顧行走在脫貧攻堅的大路上,這些都讓她深受感動。她不顧70歲的高齡,陪了我半年,主動為村裡百姓做醫療諮詢、義診,為村上的老人和奮鬥在一線的扶貧工作隊員做常規健康體檢,她還資助3000餘元為大家抽血化驗。同時,她還當起了村裡的「緊急救護」員,比如佤族班艾組9歲的小姑娘李豔芳,因騎自行車不小心摔傷,胳膊不能正常彎曲,我母親馬上幫她有效處理;回俄一組小姑娘娜母, 從小因身體原因不能正常行走,只能用手臂支撐的方式進行挪動,她親自上門給娜母做了各方面的體征檢測,並根據孩子的身體狀況建議娜母去昆明醫院做矯正治療手術,後通過多方資源捐助,孩子成功到昆明做完了第一期矯正手術。我母親說這裡的人們質樸熱情,她衷心祝願她們早日脫貧過上幸福的生活。
月刊:如今,回俄村的各項指標都已達到貧困村退出標準,您的付出和努力值得尊敬。關於扶貧之路,還有什麼體會?
王瑋:雖然我們村已經通過了考核評估驗收,但我們依然不能鬆懈,還要鞏固現有的成果。另外,從每戶每個人出發找到最適合的幫扶措施,才能讓農戶的生活越來越好。我們需要幫助各個少數民族小組建立最適合他們的產業,比如指導佤族婦女們從最熟悉的產業上發力下功夫,根據市場需求變化來製作不同款式的佤錦。我個人覺得如果想讓老百姓真正走上富裕的道路,還是要轉變思想,除了正常的產業扶貧之外,還要引導農戶開闢副業。我希望能有更多人關注邊境地區,關注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用實際行動來幫助這些貧困群體。我選擇到孟連駐村,從未後悔,覺得很充實,很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