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你待我不薄
文/圖:香港 阮惠芬


有緣跟從傳統楊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張寅師父學拳快兩年了,深深感受到傳統太極拳的動靜虛實奧妙無窮,博大精深,受益匪淺。

不少朋友驚訝地問我,「為什麼想到學太極拳」?這源於兩年多前,我右手網球肘,中止了十七年的業餘網球生涯,接著走路又扭了腳, 睡眠也比以往差了。我明白自己確實上了年紀了,身體指標跟不上下降的趨勢,必須改變以前快速、高衝擊的運動方式了。有打太極多年的朋友建議我學八段錦和太極拳,很快在網上視頻自學了,但感悟不大,于是決定找正規的傳統太極拳老師學拳。

張寅老師是傳統楊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方寧老師的弟子之一,近四十歲出頭,面善,中等個頭,身材壯實,額寬頭圓,目光淡定,說話洪亮。上課學生們練熱身功、基本功和拳路時,張老師或站或坐,面容冷峻,很少說話,但一切盡在他眼中。教動作時傳統規範,遊刃有餘,講解不太多,學生得自己慢慢消化,主動提問才會解答。和學生互動練習時,出神入化,高深莫測, 令人嘆服。我悟性不高,經常提問,獲得老師諸多真言,慢慢感受到老師的武學智慧。

學拳的前三個月都在練基本功。剛開始練站樁時,一分鐘都堅持不了,兩大腿酸痛難忍。老師笑著說,實在難受就走走放鬆一下再練。就這樣,基本每日堅持練練,現在已舒服多了。三個月後開始開拳架,老師教拳是一對一,因人而異,進度不一。又過了半年,終於學完拳路。我暗自竊喜,張老師卻狠狠哼了一聲,「還差十萬八千里哩!」他糾正了幾個拳架,發勁讓我試試,我這才深深感受到差距,只得再靜下心來慢慢練拳用心感悟。

今年四月底,學拳一年半,我明顯有了新感受,練基本功時雙腿顫抖,打拳時覺得雙腳沉重,很想停下來歇歇。請教老師,「好事情啊, 你開始放鬆了。」老師笑了。原來放鬆是這個感覺。開胯比之前改善,也會一點推牆的反彈了。老師輕輕發力時也能跳開,最近可以不推牆也能彈開,但腳跟底痛,老師說:「力下去了,氣沒下去。」聽不明白,還是繼續盤架子練拳練推手吧。現在睡眠早已回復正常,養成了早睡早起、熱身練拳的習慣,身上的贅肉大大減少,身材結實多了。師父的弟子們對我們這些新學生非常關愛和照顧,無私分享他們學拳的經驗,堅定了我們學拳的信心和恒心。師父的師兄弟們時不時來拳場示範互動,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和榜樣。有次黎師叔開玩笑說:「練得這麼辛苦,為什麼還要練呢?」是啊,為什麼?練太極拳,真像是每天放上一張白紙,開始沒厚度,但日積月累,厚度就顯而易見了。其實學其他東西也不過如此。當然,前提是找到明師,堅持不懈地進行符合拳理拳法的太極拳習練,量力而行。通過長期實踐, 習練者對拳理拳法又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周而復始。太極拳練對了,練一遍有一遍的新感受,練一天有一天的進步。練拳就像賺錢一樣,還得靠自己去練才能累積功力,如同銀行的存錢越來越多還有利息。

人生就是一個修煉的道場。太極不但是一項健身運動,太極的動靜虛實融合到生活和工作中去,更可變成人生的生存之道。練太極拳,學習太極之道,是一種修煉,一種享受,愈練愈覺得心境平和,簡單純粹,包容隨性,天地寬廣。太極,無為而無所不為。

( 作者現供職于集團人力資源部)

欢迎赐稿,来信请至ctsmagaz@ctg.cn
歡迎關注《中旅》月刊微信公眾號
歡迎關注《中旅》月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