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傳統的侗寨
最近我參加了公司組織的活動,去了一趟黃崗侗寨。黃崗侗寨身處深山之中,交通不便, 貧困閉塞,居住的衛生條件非常差。全村383戶1503口人,小村中風雨橋、鼓樓、戲臺、表演樓等民族風情建築一應俱全,至今仍保持著原始狀態和百年前的傳統生活方式。
所幸,隨著黃崗2012年被評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政府加大力度改造基礎設施。黎平依託民族文化、紅色文化和農耕文化的優勢, 借助貴廣高鐵和三黎、黎洛、廈蓉相繼通車和黎平機場航線不斷加密的交通優勢,重點打造「百里侗寨」精品旅遊線,比以前方便很多,黃崗自然成為旅遊線的重要節點。2017年,中國旅遊集團立志在黃崗村打造出可複製的旅遊扶貧示範項目,改變傳統的農村經濟模式,提高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讓古侗寨煥發生機。2018年3 月,中國旅遊集團黃崗村項目正式建設,組建合作社,整合村莊資源,通過村民共享合作社股份機制搭建平臺,引入各類合作夥伴,以市場化的方式共同打造美麗鄉村,促進村莊產業發展,優化村莊產業結構,實現共同富裕,取得了良好的幫扶效果。建設中充分考慮了傳統文化保護、保育、創生三點來啟動村落整體文化價值,讓鄉村不僅看得見山、望得見水,更留得住鄉愁。
身穿民族服飾的侗家小女孩
我們在寨子裡蜿蜒的石板路上穿行,游離的目光一下子就被攫取了。安靜的寨子,房子是古樸杉木做的吊腳樓,黑灰色的瓦當,舊舊的、經歲月洗禮過的顏色;空氣是淡淡的青草香混著陳年木質香;穿著傳統服飾、高挽髮髻的女人們挑著擔子下田歸來,背簍裝著不知名的野菜;兩個小朋友小水渠邊洗完衣服合作擰乾衣服;小屋前面帶憨厚笑容的老爺爺老奶奶在回味人生;一群孩子從我身旁奔跑而過,看著他們遠去的背影就知道沒有玩累他們是不會回家的;男人三五成群蹲在路邊抽著自己種的煙葉聊天,或編竹筐;女人在家門口紡紗做衣服;房前屋後隨處是魚塘和禾倉,還有荷花池⋯⋯日出而作日落而歌,自給自足,完全是一幅田園牧歌生活圖。最起眼的, 還是在一片二層小樓的地方出現一座十幾米高的鼓樓,鼓樓飛閣垂簷層層而上呈寶塔形,是侗族人遇到重大事件擊鼓聚眾、議事集會的會堂。鼓樓中掛著一塊寫著二十四節氣的木板,有兩條栩栩如生的龍,還有一些敘事的圖畫和一排排木凳子,鼓樓裡有一間房子養著肥壯的鬥牛,鼓樓前架著蒸酒的爐灶釀制著米酒。寨子中心小山上邊有觀景台,可俯瞰全寨,也是青年男女談情對歌的好地方。黃崗人的生活圍繞著他們的田地, 依然保留著百年前的生活方式與節奏。這裡的稻田養魚,魚吃寄生蟲,種田不用化肥,收割不用鐮刀,傳統人工舂米,用手指取食,廁所建在魚塘上,穀倉建在水塘裡,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稻作文化原生態保持最完整、最原始的第一寨。歌是黃崗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黃崗人逢年唱歌,過節比歌,喝酒敬歌,嫁娶攔歌,談情對歌。黃崗是唯一一個過「喊天節」的侗寨,每年農曆六月十五,村民們都身著盛裝,吹笙打鑼,祈福求雨,熱鬧非凡。
黃昏,和煦的光線投射在木樓上泛出金黃的色澤,溫暖人心。晚飯是在侗寨吃地道的侗家菜,聽著動聽的侗歌,喝著清甜的糯米酒,真正體驗了一次侗家文化。我們依依不捨地和寨裡人告別,大家互唱了一曲,互相聽不懂歌詞,但心意互通。我們唱了《朋友》:「繁星流動,和你同路,從不相識,開始心接近,默默以真摯待人⋯⋯,你為了我,我為了你,共赴患難絕望裡緊握你手,朋友!」
寫作業的學生 音樂交流
此行讓我們看到了黃崗的落後腳步,傳統的農耕經濟、生活條件差、物資匱乏,但又覺得特別淳樸。遠離繁華,沒有多少商業氣息,少了許多浮躁,生活不算富足,但是簡單快樂。一切似乎如常,卻又有了許多顯而易見的改變。村子變美變乾淨了,遊客開始增多,村民們化身演員, 歌舞樂器喧囂,沉寂的文化有了越來越多的人欣賞,收入增加,賺到錢也不再總是喝喝酒花掉, 不時到來的志願者帶來了外面世界的新鮮事物。原本外出打工的青年們,成了宣傳家鄉的主力軍。回侗寨發展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帶回了更廣闊的眼界和抱負,他們和年長者一起建設自己的家鄉,憧憬美好生活,把家園打理得越來越好。
發展建設中也有不少問題有待解決,如發展與自身文化保護的問題,希望在非遺文化保護方面能獲得更多政府部門和社會力量的關注,讓中華民族的璀璨文化傳承發揚,讓老百姓充滿希望,能夠用新的眼光,找到那條最合適自身發展的道路,不僅是物質上的富足,還有精神上的充實。鄉村的農家,是幸福的處所,最終夢想,是把故鄉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幸福鄉村。
( 作者現供職于集團人力資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