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抓大灣區戰略發展機遇 努力推動旅遊高質量發展--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旅遊相關分析和集團參與發展的建議
文:集團研究院


對規劃綱要的旅遊相關分析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進一步強化旅遊業的戰略地位。粵港澳大灣區,是繼美國紐約都會區、美國三藩市灣區和日本東京都市圈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灣區,面積達5.6萬平方公里,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估算,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包括珠三角9城、香港和澳門)人口達6964.81萬,GDP國民生產總值約為11.03萬億元,約占全國經濟總量的12.26%。在四大灣區中經濟總量居第二位,人口、土地面積、港口和機場輸送量均居四大灣區之首。隨著粵港澳大灣區開放程度、經濟活力和綜合實力的持續增強,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出遊頻次增多,旅遊消費將覆蓋並帶動交通、住宿、購物、餐飲、娛樂、休閒、體育、康養,甚至科技、金融等多個關聯產業發展,今後旅遊業仍然是大灣區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拉動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勁馬車。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進一步改善旅遊業的發展環境。《規劃綱要》提出,堅持極點帶動、軸帶支撐、輻射周邊,推動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補,進一步提高區域發展協調性,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構建結構科學、集約高效的大灣區發展格局。這些措施將有力促進並實現旅遊業的便利化、集約化、品牌化,突出粵港澳地區作為出入境遊、跨境中轉的重要客源地、目的地和中轉地的優勢,推動旅遊業務持續增長和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進一步提升旅遊業的發展水平。《規劃綱要》將「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與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確定為五大戰略定位,明確提出構築休閒灣區的發展目標。依託大灣區特色優勢,推進大灣區旅遊發展,構建現代化服務業體系,聚焦旅遊服務、文化創意等重點領域,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這些措施促使旅遊業面向中高端市場和消費需求實施轉型升級,有利於推動旅遊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進一步促進旅遊業的文旅融合。《規劃綱要》提出要共建人文灣區。一是共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二是完善大灣區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創意產業體系,三是加強粵港澳青少年交流,四是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這些措施符合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趨勢,體現了「宜融 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 特徵。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進一步拓展旅遊業的創新空間。《規劃綱要》提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緊密合作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共建粵港澳合作發展平臺,當中所涉及的內容為旅遊創新、旅遊創業開闢了更大的領域和空間。這些舉措有利於發揮旅遊業關聯度高、融合性強的特點,通過「旅遊+」的方式,推動產業融合、產融結合、協同合作、創新發展,不斷拓展延伸旅遊產業鏈。

集團參與大灣區建設的相關建議

加強頂層設計,以粵港澳為重點探索產業協同路徑。一方面結合規劃,制定集團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戰略;另一方面,集團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旅遊產業要素相對齊全,旅行服務、旅遊投資和運營、旅遊零售(免稅)、旅遊金融、郵輪等業務均有佈局,可考慮以該區域作為重點,探索產業協同的新路徑。開發一批區域協同、文旅融合的系列旅遊產品、標杆旅遊項目,在大灣區先試先行。

打造創新項目對接平臺和實驗基地、應用場景。創新是大灣區發展的核心關鍵。以集團旅遊研究院、企業大學、星旅學苑「三院合一」為契機,把珠海海泉灣打造成為旅遊產學研基地。一是可考慮與星旅學苑培訓相結合, 定期組織創新工作坊,吸引大灣區內的創新項目到星旅學苑路演,實現業務經營和市場化創新項目的對接,並成立專門的創新基金,用於VC類創新項目的投資。二是建立新技術場景應用實驗基地,為灣區內的人工智能、AR/ VR、無人駕駛等新技術產品提供旅遊應用場景,也可考慮將珠海海泉灣景區建設和旅遊產品創新相結合,提供旅遊新技術、新產品的免費體驗機會。

關注旅遊投資運營機會,除了宜遊,還要在宜居上下功夫。結合《規劃綱要》提出的「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旅遊投資運營可關注的方向,一是「宜遊」,關注港珠澳大橋帶來的機會,除了目前正在籌備的有關港珠澳大橋活動外,積極爭取大橋西島旅遊開發


機會;探索特色小鎮開發運營模式,挖掘以嶺南文化、濱海旅遊為特色的旅遊資源,及早佈局。二是「宜居」,積極佈局旅遊康養市場。不僅讓消費者來大灣區旅遊,更要讓他們住下來,增加停留過夜的時間,珠海海泉灣具有「宜居」的自然條件,重點是如何優化產品結構,讓消費者不僅多來、常來, 而且多住、長住。二期可考慮以康養、養老為主題,整合資源,做出特色,做出品牌, 吸納港澳康養人群,必要時進行一些兼併收購,促進業務發展。三是「宜業」,在地產項目方面,可考慮投資建設與創新相關的產業園區,爭取港澳人才的政策補貼,吸引港澳人才和項目到園區孵化,也為集團的創新發展提供項目儲備。

豐富旅遊服務產品,創新旅行服務模式。除了開發豐富多彩的一日遊、短時度假遊、節事活動遊、「一程多站」灣區深度遊等精品旅遊線路外,可進一步聚焦細分市場和特色服務。一是可專注大灣區的會獎市場,尤其是澳門的新興市場,嘗試會獎產品創新;二是可探討從簽證服務、地面交通到遊覽的「一站式服務」,為遊客提供更多便捷;三是加強消費者行為研究,開發精准定位、優質服務的旅遊產品;四是建議在旅行社業務上嘗試人民幣結算,利用集團總部在香港的優勢,通過海外離岸中心,以大灣區為試點,採用人民幣報價,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探索路徑。

進一步發揮旅遊產業基金的作用,投資創新項目,積極探索跨境旅遊保險創新。正如前面提到的,大灣區積聚各類創新資源, 除了收購、兼併一些相對成熟的科技創業項目,可通過大灣區共同家園發展基金、中國旅遊產業基金投資旅遊創新型企業,尤其是入股未來可能成為獨角獸的旅遊企業。另一方面,規劃中關於保險創新的政策,為集團旅遊保險業務提供機遇,可考慮在香港通過收購的方式獲得保險牌照,再進入國內保險市場,開展跨境保險服務。

積極爭取免稅業務政策突破,拓展新店。一是爭取政策突破,在大灣區城市設立市內免稅店;二是積極爭取在新設口岸等開設免稅店的機會,關注毗鄰大型機場發展以免稅零售為核心的商業綜合體項目的投資機會;三是爭取開設郵輪免稅店的機會,形成產業協同。

培育郵輪新興業態,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一是豐富產品路線,積極開發以廣州、深圳為母港,臺灣、東南亞線路的郵輪產品;二是加強與旅行社業務、旅遊零售業務的協同,積極拓展「飛機+郵輪」、「高鐵+郵輪」的長線郵輪模式,推出更多滿足遊客需求的高質量產品;三是重視郵輪入境遊市場,從現狀看,由於我國訪問港發展較慢,入境郵輪市場被忽視,大灣區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推動廣州、深圳訪問港的建設,借助集團海外簽證中心,加大海外推廣和宣傳力度,尤其是「一帶一路」國家,讓更多的外國人到大灣區旅遊消費。

壯大集團的軟實力和社會影響力。「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增進香港、澳門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是規劃的首要目標。一是在香港經濟、民生、就業等方面要發揮集團的作用, 如雇傭更多香港本地員工,為本地員工提供更多晉升機會,制定針對港澳高端人才的激勵政策等;二是發揮旅遊促進民心相通的優勢,提升港澳人士尤其是青年學生民族認同感。積極爭取「粵港澳青年文化之旅」、香港「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和澳門「千人計劃」等重點項目,香港中旅社在現有研學項目的基礎上,可考慮開發針對大灣區青少年研學旅遊的合作項目,共建研學旅遊示範基地,增進粵港澳青年的交流。 三是大灣區規劃的出臺為集團在港澳地區進一步發展壯大提供了新的機遇,集團可借助香港融資、專業服務等優勢,通過並購酒店等重資產、旅行社等輕資產,實現長遠可持續發展。

欢迎赐稿,来信请至ctsmagaz@ctg.cn
歡迎關注《中旅》月刊微信公眾號
歡迎關注《中旅》月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