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也學堂(本刊)
文化,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靈魂。侗族文化是貴州的本土文化,是特色鮮明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挖掘、整理、保護和傳承傳統侗族文化是黃崗村進行美麗鄉村建設的重中之重。
現在的黃崗信奉「不大拆大建,不求新求洋」,在項目運行及發展過程中,堅持走「文化+旅遊+」可持續發展道路,破除「圍牆」,引客入莊。
走進黃崗村,濃濃的侗風余韻撲面而來。在村中蜿蜒穿行,侗家秀歌舞, 熱情好客。在村子裡有一所名叫「月也」的學堂,由一位名叫徐政雪的來自吉林大學的女碩士創辦,她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地可持續生計」理念引入黃崗村,通過月也學堂發起並組織了由熱愛民族文化的返鄉青年組成的侗樂團,力圖實現在將侗族大歌、侗樂演奏和侗文的傳承的同時,提升村民的可持續生計能力, 將傳統文化傳承和文化旅遊推廣緊密結合,以探索自然和文化遺產、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協同效應促進可持續發展。
侗族樂器琵琶琴(本刊)
見證歲月滄桑的鼓樓下,各類民俗文化活動漸次上演。穿插以其中最為隆重的「抬官人」節和喊天節;「五一」、「十一」等重要節假日期間不同主題的鄉村巡遊,黃崗美麗鄉村特色演藝正描繪出新時代侗族村寨秀美靈動的神韻風采。
在開發旅遊,留住綠水青山的同時,中國旅遊集團黃崗項目尊重村民作為當地文化的傳承者和守護者,更將村民視為村莊發展運營的參與者和建設者,通過與村民建立共享合作機制,為村民開展文化演藝、優質服務、儀容儀表及行為規範等培訓,安置村民就業。正如雙江鎮人大主席祝顯興所說的,保護好黃崗的生態環境和宣揚黃崗民族文化同等重要。
之前在黃崗村舉行的一場名為「禾倉有展」暨香禾糯新米品食田間派對也很有意思, 現場精心佈置又保留本地風俗的禾倉,掛滿禾糯的晾禾架上同時展示藝術家在地實踐中關於香禾糯包裝設計故事與靈感,以及香禾糯從折取到收穫全過程的影像展示;以文字書寫,以影像記錄, 啟動香禾糯文化的生機。聞訊而來的村民們紛紛進入禾倉觀看藝術家們製作的香禾糯包裝故事和紀錄視頻,視頻的坐墊前坐滿了小朋友和村民,兩層禾倉流轉著好奇新鮮的人們。通過近距離接觸掌握第一手在地民俗文化信息,並加入一些創意性的活動和展陳,將這些信息傳遞出去,讓傳統村落得以抽出新枝。
雙江鎮有關部門日前前往黃崗村進行徵收民宿核心區土地流轉工作,預示著「禾倉下的創客中心」開工在即。項目運營經理吳顯忠告訴我們,黃崗村的發展變化讓當地村民內心產生了成為鄉村創客的嚮往。在他們身上,總少不了一種獨特的鄉村創客人文情懷。項目希望通過建設創客,逐漸營造出以農創、文創為典型的創客文化氛圍,成為黃崗村美麗鄉村和精准扶貧的引擎和智囊。
禾倉改造後的活動中心和住宿(本刊);創客文化氛圍正逐漸形成(本刊)
黃崗村美麗鄉村建設還注重保留原生態、就地取材和挖掘本地文化,努力做到原汁原味和精緻化。在項目運營中深入每家每戶,找出他們獨具特色的地方,比如根據每戶釀酒、養雞、養豬、養鴨等不同特色,售賣黃崗自產自養自種產品,打造少數民族村寨特色商品售賣示範點,幫助不同村民運營不同特色的客棧餐廳等。
「保護鄉村遺產的目的是讓村民們感受到保護帶來的生活質量的改變。只有讓村民看到傳統村落的價值,他們才會轉變觀念,產生對村落的自豪感和認同感。」黃崗村的設計參與者、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羅德胤說。
羅德胤團隊在這裡進行一場試點性的村寨改造活動。動工前,他們將村幹部、寨老、小學校長、老師等寨裡的精英聚到一起,舉行了一場十分接地氣的彙報會,不僅向村民們闡述團隊的整體規劃概念,更是想讓村民瞭解以後寨子會如何規劃發展。除了薩壇、碾房、百年侗宅等侗族傳統建築的修復,團隊更想著墨的還有傳統空間的改造, 他們挑選了寨子西面半山腰上的一處民居,將其改造為民宿,更讓人驚喜的是,他們還在寨子邊緣的禾倉群中,選擇了面向梯田和被禾倉團抱的兩間改造為民宿,作為體驗稻作文化的先行試點。
村裡現在一共改造了三個禾倉,兩個小的用於住宿, 一個大的用作活動中心。在每個禾倉,他們有意地在朝向開闊的一面,裝上了大玻璃窗。從裡面向外看,可以見到周圍掛滿金燦燦的稻穗。這種體驗感是非常特殊的,有環抱感和衝擊力。進到禾倉民宿的人,幾乎都表達了同一個感覺:就想呆著,不想走了。這種評價,是對這些鄉村設計者的最大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