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合作社成立前,召開大會和村民講解;4.村民對入社報名期待已久;5.吳顯忠領取合作社營業執照;6.合作社代表大會現場;7-8.吳顯成拿著剛從村民手上收集的戶口本;圖1-6均由吳顯忠提供,圖7-8本刊攝
2018年1月19日,寒風凜冽,黃崗村委會辦公室正在召開合作社骨幹會議,會議關係到全村383戶1503口人。動員工作早已完成,還多次召開大會與村民講解合作社發展模式,共同決議合作社制度。村民對入社報名期待已久,村領導宣讀完合作社章程和細節後,人們爭先恐後掏錢入股。村民吳顯梅回憶說,只要滿18周歲的黃崗村居民都可以入股,每股1元。
為鼓勵村民踴躍入社,黃崗旅遊扶貧示範項目組建的合作社,堅持多勞多得、多投多得和幫扶貧困原則下,集體合作發展,全村受益,人人共享,農戶每人1股,貧困戶每人2股。合作社利潤的50% 用於給全體村民分紅;30%用於合作社發展基金;10%用於鄉村公共事業或幫扶弱勢群體;最後10%作為公益傳導基金,捐贈用於幫扶其他鄉村。
「在黃崗村人民大會堂召開一次合作社代表大會上,大家舉手表決,選舉我任合作社理事長。」黝黑的皮膚與飛快的語速讓吳顯成顯得比同齡人要成熟幹練,這一年, 吳顯成被村民選為黎平黃崗古稻部落鄉村旅遊合作社理事長,他清楚記得那天的情形。
合作社設立了三級聯動五戶聯助的管理模式,第一級是理事會、監事會、村兩委班子成員組成的互助骨幹;第二級是通過「五戶聯助」推選出的 43 位互助代表;第三級是以戶為單位的社員代表。通過黨員的模範代表作用和三級管理模式,形成「如臂使手如手使指」的高效管理體系。
如今,吳顯成每天不僅忙著給村民指導農作技術,還要操心合作社運營和管理。在他和其他骨幹的帶動下, 通過搭建平臺,逐漸把村莊分散的資源整合起來發展,運用市場化的方式提高村民議價資本,同時進行分配調節,互相之間不惡意競爭,通過高效管理,實現整體利益最大化。
村里成立合作社,能人帶動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吳成龍的身份除了是黃崗村侗族非遺傳承人,也是藝龍連鎖景區客棧的老闆。客棧拓展收禾、抓魚、掏蝦、馬車、打獵、探險等多种活動,推動鄉村旅遊開發利用,既可增加收入,又能帶動城市居民下鄉休閒。這種通過系列資源梳理、願景描繪、考察學習、社區動員等方式,先吸引一批在村子裡有影響力、願意嘗試、有意向發展的能人志士,扶助其成立自組織,對那些想富不會富、要富沒門路的村民來講,無疑是一個很好的示範,並帶動村民們相互影響。
早前,項目運營方調研了黃崗村的銀飾、手鐲、服飾、裝飾品、竹編、手工藝品等,希望開發黃崗本地特色的手工藝品,為合作社後期運營和管理增加業態產品。項目組還到民宿建設區域去實地考察,瞭解民宿基本情況, 目前已經流轉得三棟老宅、一棟禾倉、一棟禾晾,能滿足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可以依山而建,能滿足運營方所要求的24間住房等。項目經理吳顯忠介紹。
王建國是中國旅遊集團派駐黎平縣掛職副縣長。他是黃崗村合作社的指導者、推動者和見證者。回顧黃崗村這一年多來的變化,他總結道,我原來一直擔心集團撤出後留下的攤子無人收拾,現在看來,最讓我欣慰的是,從經濟角度來說,一個能夠相對穩定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組織結構建起來了。
無論是企業公益還是政府主導,黃崗村的「試驗場」都走到了新農村建設的一個轉捩點,產業發展問題迫在眉睫,它已成為衡量這項事業成敗的關鍵因素。儘管商業運作會觸及公眾敏感的神經,但它不容回避,正如雙江鎮人大主席祝顯興所說,領導者往往重視硬件輕視軟件,新房要建好,地要整平,但這些可視性的表層下,是制度、文化、組織、經濟等因素構成的良性運作機制。
王建國坦言對這些問題並不擔心,因為中國旅遊集團在建設項目之前就已規劃好了,項目組建合作社,整合村莊資源,通過村民共享合作社股份機制搭建平臺,引入各類合作夥伴以市場化的方式共同打造,促進村莊產業發展,優化村莊產業結構,實現共同富裕,並先後推行了「三級聯動、五戶聯助試驗場」、「三七分成、二五保底」、「一個基本、三個原則」等精准扶貧手段,取得了良好的幫扶效果。
合作社初步統計全村入社情況,黃崗全村民為1503 人,其中貧困戶總為43戶202人,困難戶為25戶。低保人口為28人。年滿18周歲以上人員入社總人口數為1017人。吳顯成拿著剛從村民手上收集的戶口本, 笑眯眯地告訴我們,又有一批村民準備入股加入合作社。望著一本本戶口本,除了「名正言順」之外, 村民或許並未真正讀懂更背後的深意,集團力爭在扶貧點打造出可複製的示範性推廣項目,將旅遊扶貧作為一項群眾脫貧致富的「造血」工程來做,讓古侗寨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