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崗侗家人的美好一天
文:本刊整理


黃崗鼓樓(本刊李偉 攝)

農作,是對土地的熱愛

初升的第一抹陽光透過天邊漂泊的數朵白雲,緩緩灑落在美麗的黎平黃崗村,微風拂面,樹木沉香。早晨7點,吳漢林戴上草帽, 躍身於望不見盡頭的綠色稻浪中,和村民們合力收割稻穀,盡情的揮灑汗水與熱情,用雙手感受來自土地的恩賜。在稻浪聲、歌聲和大家的歡呼聲中,開啟快樂的勞作生活。

村民吳顯梅扛著鋤頭來到自家的田地,熟練地除去地裡的雜草。稻穀都在架子上晾著, 不用鐮刀,有手摘,隨吃隨舂。頭頂草帽置身於的禾倉邊的吳顯梅,樸素不失優美。吳顯良則在照顧一群可愛的鴨子,在「吖吖吖」叫聲中,目送鴨群優哉游哉地游進稻田里。街道轉角處老爺子正在蒸米酒,鍋上是水,鍋裡是酒糟,這是正宗的土法蒸餾。老爺子給了我們一碗,嘗了嘗,很純的糧食味道。

這就是黃崗村,村民們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種地不施化肥,鯉魚入稻田,收割不用鐮刀,舂米都用人工……乃是仍舊耕種糯稻的原生態村落,保持著對土地的熱愛。

村民吃上了「旅遊飯」

上午10點左右,27歲的吳艷梅在家進行了簡單的梳洗,化上了精緻的妝容,步行前往侗家演藝小院準備今天的演出。姑娘的秀髮用齒狀銀髮卡盤紮髮髻,在中間插著一朵大紅花,髮髻上端插著鳳凰、小魚等銀飾,銀簪點綴一串銀飾,隨著頭部的轉動而優雅的擺動, 雖然沒有豪華的頭冠,但更顯女人味。腰際束著洋紅綢帶,將綢帶系扣和兩頭甩在腰後,給人以流暢修長的美感,使女人更加婀妮而又婉約,行走起來,銀飾就會拖帶出一個音符緊接著另一個音符,悅耳、流暢、自然,彷佛奏起一支小夜曲。


吳成龍(本刊);侗族小孩(本刊);侗族頭冠(本刊李偉 攝)

遊客們的熱烈掌聲為黃崗村灌注了生命力。表演時的吳成龍總是給人驚喜,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省級傳承人,他不僅能歌善舞,還精通各種侗族樂器。吳成龍說, 他自小就喜歡唱歌,中國旅遊集團進駐黃崗村後,他十分支持, 義不容辭擔負責任,並組建一個民間歌隊「神韻黃崗糯米娃娃侗樂團」。他說非常感謝集團項目組聯合各方力量,為村民開展文化演藝及儀容儀表等方面培訓。他曾受國家旅遊局邀請參加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區花車旅遊節展示侗族文化,因此對中國旅遊集團感覺特別親切。

自從集團項目進駐黃崗村以來,堅守村民是建設美麗鄉村「主角」的原則,在保留村中好水好景的基礎上,還將村民日常生產生活巧妙地舞臺化和藝術化,不僅給予村民施展才藝的舞臺,還讓他們真真切切地吃上了家門口的「旅遊飯」。如今在路上遇到村民,跟他們打招呼說是中國旅遊集團來的,他們都會笑顏逐開,還會邀請你到家裡坐坐。

來一碗土雞湯

中午時分,村裡的農家菜館已陣陣飄香。37歲的吳顯芝現在不僅在村衛生室當醫生, 還和家人一起開了民宿和餐館。已經熬了一個半小時的雞湯在鍋裡翻滾沸騰,湯色亮黃,鮮香濃郁,作料只有薑片和少許枸杞,上桌後撒上蔥花就大功告成。雞是貨真價實的土雞,並且新鮮宰殺,除了鹽之外不加任何調味品,要的就是原汁原味。吳顯芝此刻正忙著招呼客人。張羅的間隙,她樂呵呵道:「村裏搞旅遊總算是走對路子了,這一個早上已經有好幾桌了,我們農家菜城裏人都喜歡,現在自己地裡種的蔬菜都不夠供應,經常要到其他家去買過來,大家都有了收入,好得很。」


侗族少女;月也學堂的變化讓人歡喜(本刊);黃崗村小學

她幹得很認真,靠著村裡吸引來的參觀遊覽的團隊和遊客,生意也是越做越興旺。「特別一到節假日,客人會更多,可能還忙不過來。」 吳顯芝對不遠的將來很是期盼。

生活因文化而自信

迎面而來的是24歲的吳喜安,他正往家裡趕準備晚上的文化活動。讓吳喜安感觸頗深的, 是黃崗村的村民逐漸變得講衛生、講禮儀。他說,黃崗村改變的不僅僅是村容村貌,變的更是民心。

他舉例:「過去,村裡不論是老人和小孩, 總喜歡隨地扔垃圾,如今村里較以前變得漂亮整潔了,大家漸漸自覺地將垃圾扔到垃圾桶裡,就算發現路上有一點兒果皮,也會有一些村民自覺地撿起來……」


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不就在自己眼前的詩和田野裡嗎?

原本外出打工的青年們,成了宣傳家鄉的主力軍。吳真龍深深體會到這一點,「越來越多的遊客讓村民們看到了商機。我的同村朋友最近在看一些對口才、寫作有幫助的書籍美文,讓自己懂的更多,不至於落後。」「喜歡中國旅遊集團項目組這群熱情洋溢、特別善良又特別上進的年輕人。每當看見他們,心情就會輕鬆開朗許多, 感覺會一天天好起來。」他說,「中國旅遊集團項目組的言行舉止成了村民的生活示範,被黃崗村吸引返鄉的外出務工村民帶回了更廣闊的眼界和抱負,村裡留守的勞動力也懂得賺錢的方式原來有很多種,賺到錢也不再總是花了喝喝酒。」

讓人銷魂的黃崗酒歌

夜幕下的黃崗村,繁星輝映,走在小道中, 聽溪水蟲鳴蛙叫。

黃崗村有五座鼓樓,規模較大,保存完好, 晚上青年男女都會集中在一起唱歌。更讓人銷魂的是黃崗的酒歌,遊客們每次聽到都很激昂,大家全情投入,氣氛熱鬧。

村民們圍坐在一起,談笑風生。對於未來, 他們沒怎麼多想,「像現在這樣挺好的。」未來,應該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熟悉黃崗村,來到黃崗村,愛上黃崗村吧。

這就是黎平黃崗村人普通的一天。村民們依舊早起農作,照顧果樹農物和家禽,沿襲著祖輩傳下來的傳統生活方式。一切似乎如常,卻又有了許多顯而易見的改變。村子變美變乾淨了,遊客往來不絕,村民們化身演員,歌舞樂器喧囂, 文化遺產頻頻露臉,沉寂的文化有了越來越多的人欣賞,收入增加……

這些改變是黃崗村美麗鄉村建設實實在在的價值體現。集團對村民的生活帶來的改變,不僅是物質上的富足,還有精神上的充實。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不就在自己眼前的詩和田野裡嗎?

欢迎赐稿,来信请至ctsmagaz@ctg.cn
歡迎關注《中旅》月刊微信公眾號
歡迎關注《中旅》月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