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黃崗技驚四座的千人侗族大歌
文:本刊整理


侗族大歌久享盛譽

今人如想體驗侗族濃鬱的風情,黃崗村的侗族大歌情韻原汁原味,無疑是最直接的地方。山呼海嘯的嘹亮歌聲伴隨侗族方言演繹出原汁原味的鄉土天籟,眾人高低聲部的錯落銜接與童音的獨聲領奏形成鮮明的聽覺衝擊,讓人聽後陡升滌蕩心靈的共鳴之感。 

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以歌記史、以歌記事、以歌傳情。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歌者模仿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大自然的聲音,唱出高低結合,清脆綿長的音樂。

黃崗村是一個民風古樸的侗寨,傳統民族文化保存完好。黃崗人最愛歌,素有「歌窩」之稱。「飯養身、歌養心」是全村人的口頭禪,全村上下,小到學語孩童,大至耄耋老人均會唱歌,均能唱歌。無論是紅白喜事,還是大事小事,有事無事,情至深處,黃崗人總會傾情歌唱,用歌喉表達自己的感情,素有「侗族大歌之鄉」的美譽。


抬棺人節;侗族姑娘;喊天節

黃崗村的侗族大歌以男性為主,合唱的人數近百,依照不同的聲部進行排列,無論老少都參與其中。黃崗的男聲侗族大歌久享盛譽。2003年在北京舉辦的侗族大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會上,黃崗人一展歌喉。大歌、琵琶歌、牛腿琴歌、河歌等都是黃崗人愛唱的歌。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從江縣小黃村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從江小黃村離黃崗村幾公里而已。

「抬官人」節

 黃崗侗寨「抬官人」節日的形成,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黃崗出了一個傑出青年叫吳志和,臂力過人,武藝超群,神通廣大。他不僅徒手殺死了為害四方,禍亂百姓的白蛇精,還單槍匹馬與洛寨數名身懷絕技的武士激戰,調解了六洞的郎寨與洛香侗寨的山林糾紛。朝廷封他為「鎮南大將軍」,保一方平安。吳志和為官正直,除強扶弱,人民安居樂業。為了感謝他的恩德,黃崗村民每年在斬下蛇頭的正月初七這天,抬著他走街竄寨, 讓他的子民參拜。後來,這項活動一直沿下來。節日裡的「官人」,通常由領導、客人和小孩裝扮,抬領導和客人是對他們的尊敬,抬小孩是孩子的父母圖吉祥,希望自己的小孩長大後有所作為,成為「官人」。 

「喊天節

黎平黃崗「喊天節」,侗語「謝薩向」, 意思是祭雷婆。傳說是地上的人們把雷婆弄髒了,雷婆跑到天上去了。如果不祭祀她,恐怕她會發怒,不降雨, 田地就會乾裂,豐收就無望,生活就會過得不安寧。當地侗族人民為了祈求雷婆的保佑,每年農曆六月十五這天都要祭祀雷婆,以保六畜興旺、天下平安。由於在祭祀的時候人人都要仰面朝天大聲呼喊, 「喊天節」因此得名。每年「喊天節」,各家各戶根據自家的情況邀請客人前來參加,活動規模少則千人,多則上萬人。 

侗族大歌有一首著名的《蟬之歌》,歌詞十分有趣。文字不太修飾,傷心就直說,來得快去的快,轉而歌頌青春愛情。

(歌詞大意)
走進山間聞不到鳥兒鳴
只有蟬兒在哭娘親
蟬兒哭娘在那楓樹尖
楓尖蟬哭歎我青春老
得不到情郎真叫我傷心
只聽蟬兒聲聲鳴
蟬兒聲聲心悲切
像是可憐我單身
靜靜聽我模仿蟬兒鳴
希望大家來和聲
我們聲音雖不比蟬的聲音好
生活卻讓我充滿激情
歌唱我們的青春
歌唱我們的愛情。

欢迎赐稿,来信请至ctsmagaz@ctg.cn
歡迎關注《中旅》月刊微信公眾號
歡迎關注《中旅》月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