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筆記:一擺八百年的黃崗美食
文:本刊整理


黃崗村侗寨風貌(本刊李偉攝)

節日裡,白天設壇求雨,村寨之間鼓樓之間踩堂唱歌;晚上,青年男女三五成群,木樓上、花橋邊行歌坐月,彈琴說愛,熱鬧非凡。黃岡人吃的是香糯米飯和傳統的佳餚血紅、燒魚、牛、羊癟;穿的是精美的侗衣、侗裙;住的是吊腳樓;喝的是自釀的糯米酒。至今,黃崗人仍過著男耕女織,怡然自得,與世無爭的生活。

前不久,黃崗村項目設計組在黃崗村舉辦了一場黃崗侗寨香禾糯文化在地研究成果展示,借此機會將香禾糯文化研究過程和成果展現給村民、給觀展人、以及給社會中關注地域性鄉土文化的同僚,並通過近距離接觸掌握第一手在地的民俗文化信息,加入一些創意性的活動和展陳將這些信息傳遞出去,讓傳統村落得以抽出新枝。

鼓樓炒米油茶會|現場

用別具地方特色的炒米油茶招待村民和 來自遠方的朋友們,大家圍坐在火坑促膝 暢談,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度圍繞鄉村展開話題……

燃起鼓樓火塘中的廢木,架起小火塘煮起老茶。鼓樓裡外、禾倉、小路上,外來的鄉土文化關注者,以及好奇的村民們在煙火和茶香中聚集而來,漸漸圍坐一起。

油茶,是用外嫁到黃崗的小米來籌備的, 黃崗人本身並不食用,他們更喜歡豪爽地大魚大肉喝大酒。此時,也閑坐下來品著茶吃著炒米,聽聽這些藝術家、建築師、企業家、教師在這個議事鼓樓裡闡述著自己對於鄉土的理解,對於此次禾倉有展的種種思考與體會。

一些熟悉的村民聞訊而至,周圍村民零散被吸引站在鼓樓外、趴在欄杆上張望,還有奶奶們和孩子挨著各位老師,吃著炒米油茶吆喝著討論著什麼。最熱鬧的怕是孩子們,從禾倉到鼓樓又爬又跑,竄悠在禾倉內。而禾倉面前的小路盡頭,寨子裡的奶奶從自個兒家搬來了長板凳挨著坐下,來看「電影」,齊齊整整地探著腦袋看看裡頭是什麼名堂。前來圍觀的村民,還有鼓樓外害羞不好意思搬著板凳坐在路邊卻又充滿好奇的老人們,滿滿當當的鼓樓, 煙火漫漫,人氣騰騰。

日色漸暗,奶奶們搬著板凳背著孩子往回走。鼓樓裡朋友們不斷把板凳往中間的火塘挪著,取暖。從參展人、出品人對於鄉土的思考,到村民的感受,再到外來朋友到分享;談著鄉土,城市的返璞歸真,國外的村莊轉變, 碰撞在火塘的星星點點中。


美食派對;咸鴨蛋、稻田魚、烤肉、糯米飯(吳顯忠提供)

油茶會散去,男人們幹完活,爬上禾倉二層看起香禾糯紀錄片來,高大的背影黑壓壓一片。孩子們自然是禾倉二層影院的駐場客。九、十點媽媽們也圍了進來,來叫孩子的她們倒是和孩子們一起笑了起來。

稻田新米品食田間派對|現場

香禾糯文化體驗中最有趣的莫過於稻田烤魚的魅力,折禾的路上,山高路遠,村民們擅長就地取材以填充腹欲,糯米飯稻田魚的絕佳搭配,也使此次的田間派對充滿的誘惑力。

踩過溪塘,小心沿著水田邊堤走,在寨子東北角唯一一塊幹田裡,嘗一嘗黃崗日常野味。以稻草為桌、為椅;芭蕉為底,魚、肉、飯、咸鴨蛋隨意鋪陳;杯子是村裡各家用竹子做的,或大或小或低或高,原生到尚留銼削痕跡;搬來竹子截成竹筒,削半盛著蘸料,削條來串烤魚烤肉。朋友們零散而聚,一起剝野韭菜,孩子們奔跑、跳躍、在稻草堆裡打滾。

村民們同前來觀展的老師和朋友們共同在稻田下享受陽光。新米品食派對餐桌上的主角兒:稻田魚、咸鴨蛋、糯米飯和烤肉。泉水淨手後,大家就此席坐在鋪好的稻草上,沐浴著陽光,舉起酒杯,同村民們喊起侗族特有的祝酒口號。酒是村民家自釀的糯米酒,醇香甘洌。大家興致勃然,酒過三巡,烤魚被鮮香的野菜包裹,大快朵頤。朋友們已從這頭喝到那頭,彈起吉他,唱起歌來,又是一波又一波的野間狂歡。

欢迎赐稿,来信请至ctsmagaz@ctg.cn
歡迎關注《中旅》月刊微信公眾號
歡迎關注《中旅》月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