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旅遊讓「侗鄉之都」大放異彩
文:本刊整理


黎平會議紀念館(本刊李偉 攝)

黃崗村今天的幸運也算是前世修來的福分吧。黎平是中國革命老區,是「曙光之城」。黎平人民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中作出過大的犧牲奉獻。現在的貧困與歷史上的這些奉獻多少存在關聯。我們一路尋找著這些紅色的印跡,位於黎平古城翹街的黎平會議會址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處。

黎平縣位於湘、黔、桂交界,是紅軍進入貴州的第一城。1934年10月,在「左」傾教條主義的指導下,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了著名的長征。湘江戰役,中央紅軍遭受了重大損失,由長征開始時候的8.6萬人銳減至3萬人。在紅軍面臨全軍覆沒的緊要關頭,毛澤東及時提出放棄北出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改向敵人防守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的正確主張,先後得到王稼祥、張聞天、周恩來的積極支持。

1934年12月,中央紅軍在黎平召開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採納了毛澤東「以遵義為中心向黔北進軍」的正確主張,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迎來了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的曙光。

2009年,黎平會議紀念館正式落成。館內藏有珍貴的歷史照片300餘幅、實物100 餘件。設序廳、四個單元展廳和臨時主題展區,主要展示中央紅軍長征途中的「三個第一次」,即第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黎平會議、第一次戰略轉兵——黎平轉兵、第一次大整編——黎平整編等紅色文化的歷史地位。

「黎平會議在中國共產黨史、紅軍史、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會議作出的決議、決定等至關重要,決定著中共中央和 紅軍的命運和未來。」黎平會議紀念館館長 張中俞得知我們來自中國旅遊集團,親自進行了講解,「這次會議成為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解決自己重大問題的嘗試,開創了我黨歷史上否定共產國際及其代表對中國革命錯誤指導的先例,是我黨對共產國際從盲從到獨立思考,從逆來順受到自作主張的轉捩點。」 「長征精神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長期積澱形成的最偉大的精神,我們後人應該永遠銘記、繼承和弘揚這種精神。」他還說。


黎平會議會址展室;翹街(王建國提供);黎平會議紀念館內塑像(本刊李偉 攝)

之後,我們參觀了翹街,這裡因街道兩頭高中間低,形似扁擔而得名。黎平會議舊址, 就在翹街上。黎平會議召開的地方,當年是當地有名的胡榮順店鋪,青磚盒子式封火牆建築,前低後高,共5間大屋,9個天井,高大寬敞,是黎平城內有名的老式民房。舊址內的一件件歷史文物,靜靜地向人們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大門懸掛陳雲同志手書的「黎平會議會址」黑底金字橫匾,內辟政治局會議室、周恩來住室、朱德住室、紅軍文物等七個展室, 陳列文物共370件,藏品120餘件。

會址現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中俞告訴我們,隨著近幾年媒體對長征歷史的宣傳推廣,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各條民俗旅遊線路逐漸「升溫」,黎平會議會址也成為當地的旅遊熱點,每天接待遊客量能達上千人。

黎平正大力發展紅色旅遊。如今,黎平會議會址紀念館已成為「紅色旅遊」勝地,遊客到此不僅能夠充分感受紅色旅遊資源,還能感受「侗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張中俞看來,黎平會議會址這塊紅色旅遊寶地,已成為遊客嚮往之地,但侗族鼓樓、大歌、節日習俗等這些抹不掉的文化記憶,會將侗族的民族文化一直延續下去,兩者結合發展旅遊業,優勢更加明顯。

黎平會議

1934年12月18日,黨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開會議。參加者有:周恩來、博古、毛澤東、陳雲、劉少奇、李德等。會議討論紅軍的進軍路線問題。會上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主持會議的周恩來採納了毛澤東的意見。與會大多數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決定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

決議指出:「鑒於目前所形成之情況,政治局認為過去在湘西創立新的蘇維埃根據地的決定在目前已經是不可能的,並且是不適宜的」。「政治局認為新的根據地區,應該是川黔邊地區,在最初應以遵義為中心之地區,在不利的條件下應該轉移至遵義西北地方,但政治局認為深入黔西、黔西南及雲南地區,對我們是不利的。我們必須用全力爭取實現自己的戰略決定。」決議還指出:「在向遵義方向前進時,野戰軍之動作應堅決消滅阻攔我之黔敵部隊。對蔣、湘、桂諸敵,應力爭避免大的戰鬥,但在前進路線上與上述諸敵部隊遭遇時,則應打擊之,以保證我向指定地區前進。」決議最後說:「為著保證這個戰略決定之執行,必須反對對於自己力量估計不足之悲觀失望的失敗情緒,及增長著的遊擊主義的危險。」會議還決定在適當的時候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以便審查黎平會議的決定和總結第五次反「圍剿」以及長征以來軍事指揮上的經驗教訓。


黎平會議紀念館(本刊李偉攝)

堅定信心

會議作出了關於在川黔邊建立新根據地的決定,雖然因後來的情況變化不能實現,但它提出的前進方向、任務、目的,對於團結全黨全軍力量, 鼓舞鬥志,消除失敗主義和遊擊主義的危險傾向,堅定紅軍革命信念,樹立勝利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這次會議成為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解決自己重大問題的嘗試,開創了我黨歷史上否定共產國際及其代表對中國革命錯誤指導的先例,是我黨對共產國際從盲從到獨立思考,從逆來順受到自作主張的轉捩點。

中國革命重新走上正確路線

第一次結束了從1931年11月贛南會議以來的三年多時間裡,毛澤東在中央領導層受排斥的地位,開始形成了中央絕大多數領導人(包括過去反對他的人),贊同、支持、擁護他的正確主張的局面,從而為遵義會議重新確立毛澤東同志在黨中央的核心領導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於中國革命重新走上正確道路,對於中國革命在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下迅速發展壯大,避免中國革命再走彎路,減少中國人民在黑暗中的摸索時間具有重要意義。

否定錯誤軍事路線

第一次否定了博古、李德頑固堅持的使紅軍遭受巨大損失錯誤戰略方針。長征開始時,中央錯誤路線有兩個「念念不忘」: 一是不肯扔掉「罎罎罐罐」,突破國民黨軍第四道封鎖線時才解決;二是不肯改變北上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的不切實際的戰略方針。一路爭吵沒休沒了, 通道會議沒解決,是在黎平會議上才第一次明確解決,並以中央政治局名義,以決定的形式否定了博古、李德頑固堅持的已經過時的錯誤軍事路線。

決定中共中央和紅軍的命運和未來

黎平會議是中共中央從江西中央蘇區突圍出來之後召開的一次政治局會議,在中央全會閉幕後,這是黨內最高級別的會議,決定了當時紅軍長征戰略轉折的大政方針。因此會議作出的決議、決定等至關重要,決定著中共中央和紅軍的命運和未來。

欢迎赐稿,来信请至ctsmagaz@ctg.cn
歡迎關注《中旅》月刊微信公眾號
歡迎關注《中旅》月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