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權讓利 以「放權讓利」為代表的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時期
這一階段又可細分為擴大自主權、經營承包制和轉換經營機制三個時段。國企改革的第一步是打破政企不分,擴大國企經營管理自主權。1979年,國務院發佈了《關於擴大國營工業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的若干規定》,要求在保持國家所有權的前提下,將經營權下放給企業,探索多種形式的經營責任制,在實踐中主要有利潤留成、盈虧包乾、以稅代利等三種方式。1983年年初,針對經濟責任制帶來的弊端,國務院決定全面停止以利潤分成為主的經濟責任制,全面實行「利改稅」,以完善提高企業積極性的做法。1987年3 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的原則下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開始全面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1991年「八五」計劃中明確提出要轉變企業經營機制,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探索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
圖1. 國企承包第一人馬勝利在80年代末聞名全國,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改革先鋒
圖2. 1985年8月28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在深圳經濟特區西部的深圳灣畔劃出4.8平方公里,建設深圳特區華僑城,由香港中旅集團負責開發,展開了一段轟轟烈烈的創業旅程
圖3. 重溫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有一句口號不得不提: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抓大放小 以「抓大放小、三年脫困」為代表的制度創新和結構調整時期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著力進行制度創新,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大量國有企業據此開展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造;通過「抓大放小」和「三改一加強」,提高管理科學化水平,組建有競爭力的大型集團,放活中小型國企;推動國有經濟佈局戰略性調整,打贏「三年脫困」攻堅戰。1995 年十四屆五中全會、1997年十五大、1999年十五屆四中全會都強調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佈局和堅持「抓大放小」, 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受國內產能過剩和亞洲金融危機影響,這一時期的國有企業經營狀況惡化。1997年十五大提出「三年脫困」目標,通過清除過剩產能、推動兼併重組、債轉股、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減員增效等方式,促進國有企業扭虧為盈。
圖1. 國有企業開展公司制、股份制改造
圖2. 港中旅參與的華僑城成為了改革開放的一尺標桿,當時所建設的深圳錦繡中華,是中國的第一座主題公園,創造了中國主題公園神話的開篇
圖3.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了重要講話。鄧小平的南巡談話對中國90年代的經濟改革與社會進步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
國資管理 以國資管理體制改革推動國企改革時期
2002年十六大強調繼續調整國有經濟佈局和改革國有經濟管理體制兩項重大任務。一是對國資管理體制進行重大變革,從2003年開始,中央、省、市(地)三級國有資產監管機構相繼組建,《企業國有資產監管條例》和《企業國有資產法》等一系列國資監管法規規章先後出臺,明確由國資監管機構履行出資人職能,確立了「三分開、三統一、三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二是進一步推進股份制改革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混合所有制經濟得到發展。三是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調整取得進展,2006年國務院轉發《關於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十七大明確通過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優化國有經濟佈局,以兼併重組為主要手段,進一步深化國有資產結構佈局調整。
圖1. 2002年十六大強調繼續調整國有經濟佈局和改革國有經濟管理體制兩項重大任務
圖2. 十七大明確通過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優化國有經濟佈局,以兼併重組為主要手段,進一步深化國有資產結構佈局調整
圖3. 2003年4月,國務院國資委掛牌成立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國企改革時期
十八大以來,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提出系列國企改革任務,國務院成立了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國企改革相關事宜。2015年起,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為引領、若干文件為配套的「1+N」國企改革政策體系逐步形成,明晰了全面深化國企改革的主要思路:分類推進改革,明確公益類、商業類國企的類別劃分方式,區別對待、分類推進不同類型的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深入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國資管理體制,國資監管由「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改革授權經營體制,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 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勵國有資本「引進來」和「走出去」,允許符合條件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實行員工持股;配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兼併重組等方式進一步調整優化國有經濟戰略佈局。
圖1-2. 十八大以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提出系列國企改革任務,國務院成立了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國企改革相關事宜
3. 習近平在中國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時同現場職工交流(圖: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