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里爾克《給青年詩人的信》
文:香港 周萍婷


說起信,上次收到信應該已經是大一的時候了,洋洋灑灑七八頁,見字如晤這話一點不假。雖然信中許多內容大都記不清了,但讀信時的欣喜迄今回想起來依然覺得暖暖的。

在學校時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去信箱查收明信片,然後一張一張掛在書桌上。畢業後, 大家可能少了自由,也少了那份興致與心境, 收到的明信片很少了。但每到一個地方還是會想著去買幾張明信片,寫上簡短的三兩問候, 寄給三五好友。記得有次出差,為了寄個明信片,大半夜的一個人走了好遠的路,回想起來真是膽大心也大。不過當把明信片投到郵筒的那一刻真是無比開心,我想收到的人亦如是。

忘了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懷著怎樣的心情拿起這本書。關於里爾克,我知之甚少,也沒讀過他的其他作品。大概是因為一直以來都對信件有種特殊的情愫,所以便不知不覺也被此書吸引。

里爾克全名萊內·馬利亞·里爾克,出生於布拉格,生活在慕尼黑和柏林,曾旅居意大利、斯堪的納維亞,是「20世紀最偉大的德語詩人之一,與葉芝、艾略特被譽為歐洲現代最偉大的三位詩人。里爾克的存在主義詩思更是深深地影響到後來的存在主義大師海德格爾和薩特等人,可以說是存在主義的一大詩性源頭。」


《給青年詩人的信》是里爾克在他三十歲左右的時候寫給一位青年詩人的十封信,信中他與青年詩人探討詩歌、人生、孤獨、自我、職業等這些青年人時常會思考的問題。這本小冊子很薄,但這個薄薄的小冊子卻能給人帶來平和、寧靜、能量,就仿佛那一封封信也是寫給每一個閱讀此書的人,鼓舞人心又潤物無聲。

印象比較深的是在第四封信中,里爾克寫道的:你是這樣年輕,一切都才開始。親愛的先生,我要盡我的所能請求你,對於你心裡一切的疑難要多多忍耐,要去愛這些「問題的本身」。現在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還不能得到的答案,因為你還不能在生活裡體驗它們。一切都要親身生活。現在你就在這些「問題裡生活吧」。

這種「帶著問題去生活」的態度很是打動我,也不禁讓我想起韓愈在《答李翊書》裡的「無誘於勢利,無望其速成,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里爾克在《隨筆》中說道:為了一首詩,我們必須觀看許多城市,觀看人和物,我們必須認識動物,我們必須去感受鳥怎樣飛翔,知道小小的花朵在早晨開放時的姿態。我們必須能夠回想:異鄉的路途,不期的相遇,逐漸臨近的別離。這是里爾克詩的自白,或許也是他從傾心崇拜的大師羅丹那裡學到的「工作——工匠般地工作」的體現。在越來越急於求成、物欲橫流的社會背景下,還能堅持走向內心,「養其根,加其膏」,不急功近利、不隨波逐流,是多麼難得的事兒。「風物長宜放眼量」,希望你我都能「做時間的朋友,think big, think long」。

最後,用第九封信中很喜歡的一段話結束此篇:願你有充分的忍耐去擔當,有充分的單純的心去信仰。願你快樂,勇敢,善良。

( 作者現供職于集團郵輪事業部)

欢迎赐稿,来信请至ctsmagaz@ctg.cn
歡迎關注《中旅》月刊微信公眾號
歡迎關注《中旅》月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