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剛開始帶團的時候,有一次在某知名餐廳內,因為OP同事沒有確認好用餐計劃,導致餐廳無法正常用餐,又剛好遇上假期,人山人海,這時候餐廳的老闆跑過來問:你是哪家社的?噢?中旅的?哈哈,早說,沒事,過來,先安排你們用餐。
一句「我是中旅」,就可以讓餐廳如此服務,可以有如此高的社會信任度,實在不簡單!換做是其他旅行社,一早給拒之門外。這是我第一次對「中旅」兩個字產生不知名的歸屬感,這一年,是1999年。
那時候香港還沒有正式有領隊證的申請,因此去到很多景點,「中旅」的員工證就是證明,帶著「中旅社」的員工證帶團的那種自信,那種自豪,說真的,沒有親身體驗過的人是完全沒有感觸的。
2001年,從福州到武夷山的火車,我團隊的客人因為勸告其他遊客不要抽煙而被打。2003年,在哈爾濱的醫院,我的團隊客人被懷疑是沙士患者而被刁難,都是因為「中旅社」的名頭讓我們最後得以順利的解決問題。2004年,那一年是香港自由行開放後的第一年,內地居民赴港旅遊的多元選擇,內地購物團,零負團費雨後春筍的湧現,我開了小差投奔滾滾的購物團導遊身影中去,而去了才發現,他們這種手法跟我這種根苗正紅的中旅出身的人實在格格不入,最後我又回到了中旅。
現在的我,無需再帶團奔波勞累的生活, 成了香港中旅港澳遊的一份子,帶著1984年開始的香港純玩地接的責任感,做著純玩「不購物」「不加點」「不自費」的定制接待。
2009年,面臨著外界風頭正旺的購物團,很多內地同業都笑我們為什麼不做購物團,但我們很清楚,一旦我們做了購物,這塊堅持了80多年的老牌子會砸在我們手上。
更甚者遇到一內地同業:「加加,你們不做零負團費是你們失敗,說真的,我們現在要麼就推負團費,低價團費,報名時候跟客人說在購物店買塊表就行,反正我賺一個人頭是一個,誰管他們呢!香港市場已經爛掉了!」我無語,旅遊,在他們口中就如在市場賣根蔥那麼簡單。
2010年,我拿著話筒,在上海旅遊會上面對著500多名同業和同事,講解香港中旅堅持不懈做香港純玩的故事,那天,好多集團下屬的旅行社圍了過來,豎著大拇指:你們是我們的驕傲,香港中旅就是有你們,我們才有信心說我們不做購物團。
隨著購物團零負團費大量的負面新聞,漸漸的,一些內地的同業也清醒過來,繼續做這種低團費是無用功,而因為公司的定位,不參與零負團費運作的我們,則贏得了社會和同業更多的尊重。在2016年的北京旅交會上,我寫了這麼一段微博:
在北京旅交會上,很感動!!!現場很多內地同業來握手,個個瞪大眼睛聽說中旅不做購物團後,熱淚盈眶:你們香港中旅做得好啊!實在貴在堅持啊!只純玩,不做購物團, 連進一個店都不進!也不做零負團費!真好! 真好!
現在,在各大網絡,只要看到是香港旅遊,香港中旅已經成為一種信心的代言詞,香港中旅已經成為內地來香港自由行的一個保障,「親戚到港不用愁,參加中旅港澳遊」這句話愈來愈家喻戶曉。
那天,一對內地聾啞人家庭參加我們一日游,整程聽不到導遊的講解,導遊將團隊每一個景點安頓好後,拿出紙筆,一字字的寫,再加上臨時的手語……最後,小朋友在他媽媽的指導下很認真用繁體字寫下:謝謝您,讓我們瞭解香港!
( 作者現供職于香港中旅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