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過後,有不少同事遞給我一張超聲報告單,焦急地問:「我頸動脈長了斑塊怎麼辦?需要吃藥嗎?」
頸動脈斑塊是很常見的病理改變,絕大部分患者都是在體檢時發現的,且當時並無明顯症狀。嚴格來說,頸動脈斑塊不是一種疾病,而是由於頭頸部血管粥樣硬化引起的一種病理改變。通俗的說,就是把頸動脈血管比作水管,而頸動脈斑塊就是裡面的水銹和污垢沉積。現在由於生活水平的改善,高血壓、高血脂越來越多見,這種病理現象也越來越高發。而不良生活習慣如抽煙、喝酒等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現象。
多種原因可導致頸動脈狹窄,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中、老年患者頸動脈狹窄最常見的病因。患者常常伴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煙等其他易導致心腦血管損害的危險因素。雖然頸動脈斑塊一般沒有症狀,但是如果任由其繼續進展,最後約20-30%進展為卒中。早期為短暫腦缺血發作或腔隙性腦梗塞,最後可引起嚴重的腦卒中。曾經有學者調查研究60歲以上的人群中有頸動脈斑塊的比例達到了70%以上。由此可見,頸動脈斑塊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異常現象,沒必要有太大心理壓力,但應該對這一病理有所瞭解,知其治療原則和正確的處理流程。因此發現頸動脈斑塊後,最聰明的做法是確認其風險,對其進行生活干預,嚴重者需要規範性的治療。
根據其症狀,可以將頸動脈斑塊分為:無症狀性頸動脈斑塊和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斑塊。
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或斑塊的規範治療: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或斑塊,指已經存在頸動脈病理性改變,但這些問題還沒有引起腦梗死或其他缺血性症狀。動脈粥樣硬化性頸動脈狹窄常常是全身血管病變的一部分。因此,控制可以導致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是治療的基礎,這時候的處理以生活方式改變基礎治療為主,包括控制血糖、控制血壓、控制血脂、戒煙戒酒、合理運動、控制體重等。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程度<50%、血脂正常,不確定是否需服用降脂藥物,需要個體化考慮;狹窄程度<50%、血脂高,需服用降脂藥物;狹窄程度>50%、血脂無論正常與否,均需服用降脂藥物。
症狀性頸動脈斑塊的規範治療: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或斑塊可以通俗的理解為這些的狹窄和斑塊已經引起了腦梗死或其他缺血性症狀。無論這個腦梗死的輕重如何,這個時候的處理包括:控制血糖、控制血壓、戒煙戒酒、合理運動、減肥、口服抗血小板藥物和他汀類藥物等。目前對於一般頸動脈斑塊患者來講,他汀類藥物是最常用的藥物選擇,用於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但從臨床療效來說控制血壓、控制血糖等原發病,戒煙、戒酒、合理運動等健康生活方式對於預防腦卒中的重要性要遠遠大於單純的藥物控制,也就是說,不能只注意了藥物而忽略其他的危險因素控制。
一般來說,當動脈斑塊狹窄不能靠藥物緩解,同時伴有腦梗死、腦缺血症狀時,就需要進行手術治療了。目前最常用的兩種手術方式為頸內動脈剝脫術(CEA)和頸動脈支架植入術(CAS)。
總之,頸動脈斑塊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病理改變。它可能就發生在我們周圍人甚至自己身上。治療需要進行生活方式的干預,做到控制血糖、控制血壓、戒煙戒酒、合理運動、減肥等,適當適度使用他汀類藥物,嚴重狹窄時及時進行手術處理。